锚定目标不放松,踔厉奋进启新程。五年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奋进行动”,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什么眼皮一直跳
百度 直到晚上23时,其中一名男子才走出房间,便衣队员在该栋楼一层将其控制。
高举“思想引领”旗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对标争先”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电子工程系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本科生党支部获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和南京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微波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入选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树立党建工作标杆。


学院组织党员师生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学院充分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高知识群体、优秀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借助党员教育培训、党性锻炼等活动,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曹汛同志于2022年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施毅、刘乘杰同志于2024年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曹汛同志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号召。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大学视察期间,听取了学院在光量子芯片、传感与成像等方向的最新科研进展,鼓励科研人员加强跨领域协作、推动融合创新。多位部委、省市领导在南京大学调研期间,考察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充分肯定学院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础研究能力、人才实训平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立足“育+融”: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办最好的本科教育”的要求,下大力气抓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科教融汇培育体系,“前沿驱动名师引领平台赋能:构建科教融合新模式,培养电子信息一流人才”教学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前沿引领、科教融合:面向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培养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教学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近五年来学院获批新增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出版教材10余项,多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紧抓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增质的教学目标,全力培养“最具创新能力”研究生。近五年来,学院获批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多门研究生课程入选南京大学课程思政标杆案例。学院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创新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集成电路、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国家急需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以学院世界科技前沿最新科研成果和校企联合工程研究成果赋能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生科创竞赛培育新体系。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组织学生科考团赴英国剑桥大学开展 “中英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开展无锡长电科技卓越工程师班实践项目,开展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实践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奔赴计划”等项目。
近五年,学院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6项,“挑战杯”全国奖3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一等奖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立项243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奖3项、最佳创意奖2项。

我院学子参加国家级科创系列竞赛并获奖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建立健全党员团员一体化教育、管理、监督、提高的长效机制,注重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凝聚力。学院团委荣获南京大学“五四红旗团委”、栖霞区“双百共建”优秀高校院系团组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每年组建寒暑假社会实践队伍30余支,荣获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学院研究生会及学生会践行“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团结引领广大同学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建设,获得基层优秀学生会、基层优秀研究生会等荣誉。发挥朋辈育人功能,构建“榜样传承型”思政育人团队,2022届本科毕业生陈时鑫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南京大学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学院开展卓越工程师实践项目
学院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创新构建“网格+党团”纵横一体格局,将党团班级融入网格体系,定期开展德育导师例会及网格员培训,通过德才引领、同辈育人、安全教育和定点帮扶,实现风险精准排查与信息高效互通。同步深化“三室一厅”师生互动,推出“圆桌π”会谈、学生教师午餐会及辅导员进网格等机制,打通师生沟通多元渠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活动持续提升育人队伍能力、强化育人技能,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的育人生态。
立足“专+精”:瞄准国家战略,建设科研高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有组织科研。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郑有炓院士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精耕半导体领域60余载,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有炓
吴培亨院士在超导电子器件方面做了许多在国际上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他非常关注青年师生的成长和思想引领,在江苏省“百年党史青春说”系列活动等不同场合,勉励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扛起时代使命。
吴培亨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李丽教授团队深耕可重构计算芯片领域,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突破,推出高能效、高算力的谱系化芯片产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获 2023 年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
“计算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五年,学院在学术带头人郑有炓院士、吴培亨院士和施毅教授、陈健教授等学术骨干的带领下,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项,包括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10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青年项目)12项,获批江苏省前沿引领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45项。近五年,学院累计获得竞争性经费超10亿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720篇,其中《自然》正刊4篇,学科卓越450篇。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近五年共申请1500余项专利,转化80余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9482万元。学院与五十余家企业在共建实验室、课程建设、企业工程师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建设校企合作课程13门。
立足“强+高”:做强承载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近5年,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申报并获批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包含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极端性能光电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平台,参与合肥实验室、苏州实验室和紫金山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整合高校和产业优质资源,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赋能四位一体,围绕集成电路芯片的材料、器件、封装、设计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形成立体式人才培养培训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工艺实训、设计实训人才实训能力。
南京大学极端性能光电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光电芯片与技术为核心,集中南京大学在电子、物理、材料、通信等优势学科,追求灵敏度和光谱两个维度的极限探测:既能够实现宽谱段单光子探测,又能够将随之产生的大量光谱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关键领域,努力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立足“引+培”:强化队伍建设,展现良好风貌
学院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近五年,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6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强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学院近五年来多位教师在省部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刘斌老师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蒲殷老师获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杜力老师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刘斌老师(左六)获202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蒲殷老师(左三)获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回顾过去五年,是争先进位、勇挑重担的五年。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中,承载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逐步提升、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科学研究深入推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绩显著、引进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越发越强,学院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展望未来五年,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五年。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学校党委各项部署,落实“奋进行动”各项任务,严格按照“改革攻坚克难年”要求抓好各项工作,以坐言起行的实干作风、应势而动的卓越胆识,助力学校党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世界一流的“第一个南大”作出更大贡献!